最後更新日期:2021 年 18 6 月 日
看了很多書,上了很多課,也聽了很多演講,但真正「記得」的卻很少嗎?
《最高學以致用法》這本書提到:
「能改變人生的,只有輸出。」
為什麼我要讀這本書
內容簡介
很多時候我們都以為要不斷的學習才能達到我們要的成功,
但其實真正能夠改變我們的是我們所「輸出」的量!
舉例來說,如果讀了書沒有行動,也說不出來,那你所學的也不會真的「發揮」。
作者在書中提到了個比喻:
- 每個月讀 10 本書,卻說不出任何 1 本的內容
- 每個月讀 3 本書,也說得出 3 本書的內容
這兩種差別很明顯吧!
前者的大腦似乎沒有記住任何內容,或留下記憶。
但後者就很明顯從「輸出」的量得到成長,而不只是「自以為懂」。
因為當你講得出來,那些話才能夠從「收銀機」(短期記憶)變到「保險箱」(長期記憶)。
你所學的東西也才能真的進入腦中,在現實世界中發揮效果。
適合什麼人讀
- 想讓人際關係變好
- 想把所學的每件事都記在腦中
- 想在經營社群媒體上獲得成功
- 想變得更快樂,掌握自己的生活
- 達到突飛猛進的自我成長⋯⋯等等
這本書非常好消化,幾乎都是以圖解的形式
而且困難度低,讀完就能馬上實踐,體會到成效
如果你對自我成長,改變、掌握人生有興趣,這本非常適合你!
作者的成就
這本書的作者「樺澤紫苑」非常厲害
這邊列出他的一些成就:
- 電子報:每日發行,持續 13 年
- Facebook:每日更新,持續 8 年
- YouTube:每日更新,持續 5 年
- 寫作:每日三小時以上,持續 11 年
- 出版:每年平均 2 至 3 本,連續 9 年
- 新作講座:每個月 2 場以上,連續 9 年
不僅如此,這位作者基本上:
- 每天晚上 6 點後不工作
- 每個月會看 10 部以上的電影
- 每個月看 20 本以上的書
- 每星期上健身房 4 到 5 次
- 每個月 10 場以上的聚餐
- 每年出國旅行 30 天以上
以這樣看來,即使有上面那些厲害成果,他休息的時間依然是普通人的三倍以上!
而這一切便是靠本書中所教的 80 個「輸出」技巧來達到的。
我讀完的收穫
這本書主要分成:前言(輸出的基本法則)、Talk(表達術)、Write(書寫方法)、Do(行動力)、Training(7大訓練)。
以下我將從 Talk(表達術)和 Write(書寫方法)挑出 10 個收穫做分享,讓你感受這本書的威力,以及能夠帶來的改變。
(裡面總共有 80 個!還有一些額外的彩蛋,有興趣可以買來看,畢竟每個人需要的改變都不同)
TO DO(今後我打算)
章節:輸出的基本法則
1 平常分享,週日回顧 p.25
作者提到:
輸入和輸出的比例大概是 3:7,花加倍的時間複習,學習才會有成果!
因此,當我們接觸到一個新資訊,基本上要兩週內「輸出」三次以上。
也就是盡可能的複習,講給別人聽,或是寫出來,資訊才會開始儲存進我們的「長期記憶」。
我的運用:
讀書看到很棒的想法就可以傳 LINE 和朋友分享,或是在聊天中自然流露
並且把每次讀完書的「筆記」和想法輸入進 Evernote,週日的時候回顧,加深印象。

章節:TALK(表達術)
2 事實 +(感想+意見)p.41
作者提到:
很多時候我們會忘了講出自己的「想法」,比如說電影看完就說:「喔!很好看」卻沒說出哪裡感動了自己。
或是在 IG 發文說:「喔!我在哪邊,然後打卡」(只描述出事實)
但其實分享出體驗過的「感想」和「意見」,會讓人更想聽!
比如說:我去了某某店!(事實)
那裡的奶茶超好喝(感想)
我覺得那間店一定會大受歡迎(意見)。
我的運用:
在 IG 發文的時候嘗試多一點自己的「感想」和「意見」,這我還滿不擅長的,但我正在做這件事!
像我現在寫文章就是在和你分享自己的「感想」和「意見」XD
3 表達的態度(55%視覺、聽覺38%、內容7%)p.47
作者提到:
很多人會擔心自己在重要場合時話講不好,不知道該說什麼。
而一但緊張,講話開始結巴,再完美的內容也都是白費。
因為眼神和態度,就像嘴巴一樣會說話。
很多時候我們怎麼說(非語言溝通)比我們講話的內容來得重要。
大概是視覺 55%,聽覺 38%,內容 7%。
(註:麥拉賓法則:面對矛盾訊息時,人會採信的比例)
我的運用:
這部分我還好,我滿不容易緊張的,不過自己又再次被提醒所以還是畫起來。
我克服上台恐懼的方法,可以參考:
【Beatbox分享】上台之前會怕嗎?我都這樣克服緊張!超有效!
4 不時聊個(每天5分鐘>每個月一次)p.59
作者提到:
和重要、親密的人溝通時,「閒聊」是非常重要的,會增進彼此的感情。
但比起閒聊的「內容」,「次數」才是最重要的關鍵。
(心理學上的「單純曝光效應」)
比起「長篇大論」(每個月的出遊),「不時聊個幾句」(每天 5 分鐘)效果更好。
我的運用:
每天和家人、朋友有所互動,即使只是傳貼圖,講垃圾話都可以,這點滿簡單的哈哈,都有在做。
5 邊聽邊思考,邊讀書邊思考(方便提問、方便輸出)p.62
作者提到:
當他每次在講座上問說:「各位有什麼問題嗎?」的時候,通常如果有人提問都會很開心,反之則會感到沮喪。
因為發問不僅可以使討論活絡,被問的講師其實也會很開心能有所幫助。
舉手的觀眾也會因為積極參與討論、提高自己在他人心中的評價。
而且!你的問題也可能是別人想了解的問題,所以會讓整個講座、會議的主題更有深度,同時也幫助自己更能專心,更有收穫。
提問的「好處」太多了啊!
我的運用:
聽講座的時候「邊聽邊想問題」,把自己當成厲害的採訪記者。
同樣,讀書時我也會邊看邊思考,要如何「輸出」、「運用」所學。
PS. 我現在所和你分享的書中重點就是邊看邊記下的!
因為第一次看書印象最深刻,你會更知道哪些內容是對你有幫助的。
同時也能減少複習找出重點的時間。
6 讚美寫下來比說的更大(滿足承認需求)p.84
作者提到:
透過「文字」用具體的方式讚美,會比起「口頭」上的讚美來得好!
因為文字可以保留下來,讓對方可以反覆瀏覽,滿足馬斯洛提出的「尊重」(承認需求」)。
而這是相較於物質,不管多少都能持續被滿足的「心理需求」(錢很容易邊際效用遞減,讓人開始不知足)
我的運用:
前幾天看到這段話,晚上就傳了封很用心的 LINE 給朋友,將近 300 個字。對方看了很感動,還把它設成記事本!同時我自己也很開心!
比起聖誕節寫卡片,這種毫無預兆的「讚美」更能讓人感到驚喜XD
章節:Write(書寫方法)
7 更有效學習!手寫 p.116
作者提到:
手寫的效果遠勝過打字!
雖然「打字」速度較快,也比較不累
但只有在手寫的時候,大腦中語言處理相關的布洛卡區(Broca‘s area)才會產生作用,而這是「打字」無法取代的。
因此,如果想更有效的學習,記得更久,「手寫」會比「打字」來得好,也比較容易產生新的想法和創意。
我的運用:
現在不管是看書或影片,我都會在旁邊準備好紙和筆,隨時把有收穫的點寫下來,並在後面寫上頁數,或影片的秒數。
字醜沒關係,只要自己能看懂就夠了。這樣不僅自己因為「手寫」更有印象,也可以在看完後快速抓出重點。
結束後我會再輸入到 Evernote 建檔,如同我第一點提到的那樣,週日時回顧。
另外,當我在背韓文單字時也會盡可能的手寫,比起在腦中想像更有效!
8 精彩的體驗寫下來(日記) p.120
作者提到:
無論是多麼寶貴、精彩的體驗,充其量都只是「輸入」。
如果沒有藉著「輸出」—「寫下來」的過程和腦內做整合,記憶很容易會隨著時間淡化、模糊不清。
所以每次作者看完電影,都會花個半小時,一口氣把記憶中的台詞、想法、感覺都「烙印」在紙上。
這樣每次回頭看,感動依然都會像照片般的鮮明,是受用一生的紀錄!
我的運用:
從去年 2020 開始,每次我看完一本書、和人談話,或是活動後我都會把想法紀錄起來。
而這對我的幫助真的很大!
比如說當我下次要剪頭髮,我就可以回顧上次和理髮師都聊了些什麼內容XD 不然會很尷尬哈哈
或是想回到某個精彩體驗的當下,我都可以再重看當天所寫下的日記。
而且!做起來很容易!
因為當天印象最鮮明,就算是回到家後也可以回想起 80~90% 的談話,或事件內容。
每次都把精彩體驗寫下來,真的是受用一生的投資。
PS. 而且社群網站就有東西能發文了,像我現在透過寫的過程,不僅自己印象深刻,同時也讓部落格有更多人瀏覽,可以得到回應或反饋。
作者在後面 Do 的章節就有提到「身處在批評中」或是想和人分享的時候,自己反而會進步最快。
9「發呆」可以活化大腦! p.142
作者提到:
很多人會認為「什麼事都沒做」就是浪費時間,好像有種罪惡感。
但其實「放空」是優質「輸出」的必要條件!
因為大腦在什麼事都不做的時候,「預設模式網路」(default mode network)會活動頻繁,是平時大腦活動的十五倍以上。
這時腦袋會不斷針對過去的經驗、記憶做整合,讓大腦為接下來的自己—可能發生的狀況做更好的準備。
因此,如果我們把「放空」的時間都拿來滑手機、玩電腦,很多時候反而會讓大腦疲憊,導致效率變得低落。
(包括注意力、專注力、思考力、判斷力、記憶力、靈感、想像力的喪失,或是大腦的退化。)
因此,比起大腦的活動狀態,事實上「放空」反而是最重要的!
我的運用:
昨天看到一個比喻,裡面說到:
「弓」或是「小提琴」平常如果都是在很大的張力當中,其實是會彈性疲乏的,所以「休息」的時候很重要。
我們人其實也是一樣,就算是適當的壓力,時間久了也會讓我們無法負荷,變得效率低落。
有興趣的可以看影片的 5 分 38 秒!
為了方便觀看,影片會直接從那邊開始
我最近就在練習讓自己放鬆,不要每件事情都想完成,因為真的時間有限,認真跟休息很需要智慧拿捏啊!
10 平時留意我能分享的主題(尋找點子>寫)p.174
作者提到:
撰寫企劃是相當辛苦的一件事,如果平常沒有收集情報、點子的習慣,「需要時」很難馬上出現靈感。
所以作者在每天瀏覽新聞、部落格、書報、或電視時,看到有用的資訊就會紀錄起來,撿起來搜集。
這樣想寫書或是文章時,就會有很多充滿創意、靈感的點子可以使用。
我的運用:
自從成立了這個部落格,我每看一本書或文章,都會想說要怎麼跟 Beatbox 的主題接在一起。
因為其實 Beatbox 難的不是「技巧」,真正難的是「觀念」,而這些都是要花時間累積,也很少人知道的。
結論
看這本書之前我其實是個「學習狂」,覺得休息是件很奢侈的事。
但讀完發現「輸出」其實比「輸入」還重要!
大概是 3:7 的狀態,才能讓我有效的內化所學。
以這本《最高學以致用法》來說,我大概花了三小時看完,而「輸出」成文章就花了六小時,讓我現在對這本的概念又更加清晰了,而這也是作者想表達的重點!
「能改變人生的,只有輸出。」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