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後更新日期:2021 年 12 6 月 日
「天啊!事情好多,忙不完」
「到底哪個要先做?哪個不做?」
生活中每件事情都有不同程度的輕重緩急、優先次序。
但我們卻常常很忙,一股腦的想趕進度,導致最後一事無成。
不過,經過 2020 年每天不斷的實測,我找出了一套很方便操作,又簡單有效的方法!
讓你能夠輕鬆「分類事情」,達到最好的時間管理。
也就是今天要說的「123 法則」。
什麼是 123 法則?
123 法則其實就是「時間四象限的精簡版」(註:這不是正式的法則或名稱!是我自己發明,比較方便稱呼的「事情分類」方法)
傳統的「時間四象限」分成:

第一象限:重要、緊急
:現在要出門上班
第二象限:重要、不緊急
:準備幾個月後的大考
第三象限:不重要、緊急
:生活中的「瑣事」
第四象限:不重要、不緊急
:可有可無(娛樂或提醒)
但我後來發現,以上這些其實可以分成 3 個區塊!分別是:

- 執行(第一、第三象限)
- 方向(第二象限)
- 提醒(第四象限)
看起來很複雜嗎?
沒關係!其實非常簡單
繼續往下看吧~
我如何使用 123 法則
1、建立自己的「執行」區塊
瑣事統一處理

在 123 法則的第一區塊,其實就是「時間四象限」中,第一跟第三的「瑣事」區塊。

也就是那些會讓我們忙不完的事情 — 生活中四面八方的請求。
像是:整理筆記、書桌、出門買東西、轉帳⋯⋯等等
而這些依照「緊急程度」
通常會分成 2 類:
- 緊急:需要親自、馬上處理
- 不緊急:可以晚點做(或外包,交給別人)
這些事對我們等下第二點要講的「大目標」來說無關痛癢,但又不能忽略(滿煩人的 XD)
因此把它們收集好,抓出來一次做完就很重要,這樣才不會在做「重要任務」時隨便就被打斷。
我通常會每天留 30~60 分鐘
「一次打包」做完這些事。
我稱之為每天的「執行區塊」。
(註:你可以在進入接著我要講的「2 方向」區塊前,就先把「緊急」的事情做完,留著「不緊急」稍後做。或是「全部雜事」一次做完。)
重點就是打包,不要讓雜事把等下做「重要任務」的時間切碎就好。
2、建立自己的「方向」區塊
拆成小目標在每一天

接下來的這個「方向區塊」,可以說是最重要的!
屬於時間四象限中,「重要、不緊急」的部分。

比如說自己的「長期計畫」,或是「個人目標」。(EX:準備幾個月後的大考、工作上的專案、每天的自我成長、或是持續的減肥 / 運動計劃)
那些屬於「不緊急」,但需要每天努力,持續維持的「重要事情」。
這個區塊非常重要!但又很容易遺忘。比如說考統測前,因為還很久,很容易就忘記每天都要看書⋯⋯
通常我每天都會保留三小時在這個「方向(策略)區塊」,確保每天都有持續在「自我成長」上前進!
以現在的我來說,
每天固定要做的事有三種:
- 看書(包括讀聖經)
- 線上課程(學習)
- 寫作(經營這個網站)
這是屬於神聖,不可變動的時間(每天都要留時間給自己啊~)
可以先想想自己十年後的願景是什麼,再慢慢往回推到三年,今年,這個月,這個禮拜,那我每一天要做什麼事?
或是從「今年」的目標「以終為始」的推算,從現在起,每天要做哪些事情,才可以達到目標?
比如說:今年想看 12 本書,那每個月就要看一本,每週看幾頁?每天需要看多久才可以達成?
日程表不用很精準沒關係,重點就是列出來每天「固定」要做什麼,做多少?多久?然後每天複習你的大目標,在做的過程逐漸修正!
3、建立自己的「提醒」區塊

好了!最後一個「提醒」區塊就屬於「不重要、不緊急」,但又會很想紀錄起來的事情 XD
比如說:
- 想看某位作者寫的其他書(只是現在沒時間)
- 提醒自己某個夢想(雖然無法立即執行或放在日程表)
- 打發時間的事 & 娛樂
在「3 提醒」區塊的這些事情當然是越少越好,等到某天突然看到想實現,或是真的有「空閒時間」時再做就好。

畢竟就屬於「不重要、不緊急」,也多半是記好玩(或心安)的。
結論
時間是世界上最公平的資源,每個人一天都只有 24 小時
因此成功與否的關鍵其實是在於我們能否利用時間!
每次當我覺得緊張、煩躁的時候,都會利用 123 法則幫助我分類,讓我釐清思緒,規劃出下一步行動。
畢竟當我們有太多代辦事項在腦中的時候,會很容易覺得煩躁不安,覺得事情好像怎麼都做不完。
因此,遇到該做的事情就先寫出來,然後照著 123 法則分類吧!
分類的方式有 3 種:

- 1 執行:生活中的「瑣事」
- 2 方向:每天的固定日程表
- 3 提醒:想做或可不做的事情
鼓勵你也開始建立自己的 123 法則表,讓生活更有計劃和規律!